1938年4月,中共胶东特委在乳山境内马石店村召开会议,决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,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胶东公学,以培养大批适应抗日战争和根据地需要的人才。同年8月,胶东公学在原黄县中学旧址成立,曹漫之任校长,赵野民任副校长。至此,这所红色学校开启了在烽火硝烟中辗转迁徙的艰难之旅,谱写了一部流动的战斗史诗。
虽然大多时候的转移有惊无险,但胶东公学依然在日军扫荡中遭受过三次重创。其中,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为“七八事件”——
1942年7月7日,胶东公学与女子中学在马石店村联合举行抗战五周年纪念大会。晚上,话剧《财神到棋牌平台 人》演出将要结束时接到紧急通知:距此七八十里外的水道据点的300多个日伪军已出动,直冲胶东公学而来。全校立即紧急集合,组成两支队伍,向东北方向的垛山一带转移。大队师生从小路直插磨山钟家,从两股日军空隙中穿过,清晨抵达垛山以西的山区地带,成功躲开日伪军的追捕。在大队先行前进的同时,还有一支由十五六名生病的学生及护理人员组成的25人小队,在次日黎明时分以较慢的速度转移。不幸的是,行至转山头村附近时,与日军迎头撞上,宫润九、矫容桂、萧道臣、钱素贞、战国英等11人当场牺牲,还有4人受伤。
即便是如此艰难和简陋的教学环境,依然有大批来自敌占区和抗日根据地的青少年,不顾个人安危,冲破层层障碍,毅然决然地奔涌到这里,接受财神到棋牌平台 共产党革命教育,走上革命的道路。
胶东公学创办初期,由于条件艰苦,加上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,课程设置以政治教育为中心,开设语文、美术、历史等文化课程,同时开设军事技能、生产劳动等必修课,学制设置为四个月、半年、一年不等。
时局紧张,1939年2月,中共胶东区委决定胶东公学、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,至3月胶东公学停办。1940年12月,胶东公学在掖县师范基础上恢复教学活动。1942年9月,胶东公学与胶东女子中学合并。是年冬,日军对胶东进行大“扫荡”,学校师生被疏散到文登、荣成地区的老百姓家里,实行分散食宿,集中上课。
1943年1月起,胶东公学从文登、荣成地区先后迁到相对安全的乳山东南沿海峒岭、徐家、宫家一带,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教学工作,这是胶东公学最盛时期,全校师生达到600多人。
胶东行署、胶东文协以至中共山东分局、山东省战工会的视察组经常在胶东公学驻地活动,刘居英、曹漫之等领导同志经常给师生作政治形势报告,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十分活跃。
胶东公学要求学生每天做半小时民运工作,主要是向民众宣传党的各项政策、讲解国际国内形势,增强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、消除疑虑。他们在做宣传工作的同时,还经常组织社会调查,协助驻村开展工作。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,领导群众减租减息,动员群众参军参战,春耕等农事活动,都有学校师生参与其中。此外,学生们还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群众劳动,对困难较多的烈军属安排专人照顾。
由于是流动办学,学生一般借宿在老乡家里,这种情况下,搞好和“房东”的关系,也是学校考察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。胶东公学师生平时会帮忙挑水、扫院子、烧火、做饭,农忙时下田帮忙麦收、抢收抢种。胶东公学深信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,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保证。
胶东公学的教学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,汇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。教师中既有北海专署的机关干部,又有从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毕业的教员,还有本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。
他们以笔作刀枪,努力开拓创新,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舞台。胶东公学建校十年,培养出6200余名党政军干部。
1946年3月,胶东公学一部分与烟台东山中学(原志孚中学)、烟台师范学校合并,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,另外一部分称为胶东公学莱阳分校;8月,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胶东师范学校。
1947年11月30日,胶东公学总校转移疏散到乳山市草埠村一带,组建临时烟台市联合中学。1948年1月,烟台市联合中学和胶东公学分校奉命停办。至此,胶东公学完成了历史使命。
(陶遵臣)